王单(Dan Wang)、阿瑟·克罗伯(Arthur Kroeber)
2025年9/10月号(发表于2025年8月19日)
十年前,北京的规划者推出了《中国制造2025》计划——一个雄心勃勃的方案,旨在引领未来产业。该计划确定了十个投资重点领域,包括能源、半导体、工业自动化和高科技材料。其目标是升级中国在这些领域的制造能力,减少对进口和外国企业的依赖,提高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最终的目标是把中国转变为科技领导者,并将国有或民营的“国家冠军”企业推向全球。政府以巨额财政支持来推动这一愿景,每年投入国内生产总值的1%至2%,以直接和间接补贴、低息贷款和税收优惠的形式实施。
中国在这些努力上取得了惊人的成功。不仅在电动车和清洁能源发电方面领先全球,而且在无人机、工业自动化和其他电子产品领域也占据主导地位。其对稀土磁体的垄断曾迅速迫使美国总统川普达成一项贸易协议。中国企业正在逐步掌握美国、欧洲及其他亚洲国家生产的更高端技术产品。
然而,中国模式仍有许多质疑者。他们指出,大量资金投入导致浪费与腐败,形成了许多竞争者生产类似产品、却难以盈利的行业。由此引发的通缩使企业不敢扩张用工或提高工资,导致消费者信心不足、经济增速疲弱。曾被认为将超越美国的中国经济,如今陷入放缓,或许永远无法在总量上追上美国。
这些问题并非微不足道,但若因此认为中国的技术动能会因此脱轨,则是严重的错误。北京的产业政策成功之处,不仅在于选中了正确的产业并给予补贴,更在于它打造了支撑科技强国所需的深层基础设施。它建立了一个以强大电力和数字网络为中心的创新生态系统,并培养出庞大且具备先进制造知识的劳动力。这是一种“全方位技术战略”。这种模式使中国能比任何国家更快开发并大规模推广新技术。即便面临经济放缓或美国制裁,它也不太可能偏离轨道。
中国的工业与技术实力已成为全球经济的永久特征。美国应当与中国竞争,以保持整体技术领导地位,并维持广泛繁荣与国家安全所需的产业。但美国决策者必须认识到,目前的做法——出口管制、关税和零散的产业政策——效果有限。仅仅试图拖慢中国是不会奏效的。华盛顿必须专注于建立自身的工业实力体系,通过耐心且长期的投资,不仅在关键产业,还要在能源、信息和交通基础设施上发力。否则,美国将面临更严重的去工业化,并失去技术领导地位。
走向强大
德国西部群山中的纽博格林赛道因其曲折的21公里赛道而被称为“绿色地狱”,这里是对最坚强的车手和最先进车辆的考验。历来表现最佳的车辆通常来自德国的BMW、保时捷和奔驰,或意大利、日本、韩国等老牌制造商。
然而在2025年6月,这条赛道见证了一个新的电动车速度纪录,而创造纪录的不是这些传统冠军,而是小米——一家以中低价智能手机与电饭煲闻名的中国公司。小米仅在一年前才推出首款汽车,但它却制造出了史上第三快的赛道跑车(不论电动或燃油)。
小米的赛道胜利象征着中国在清洁能源领域迅速崛起。2024年,中国生产了全球近四分之三的电动车,占全球出口的40%。它垄断了太阳能供应链,制造了全球大部分电池(无论用于电动车还是其他用途)。同时,中国还生产了全球60%的电解槽,用于从水中提取氢,这是生产清洁氢能的最有效方式。
不是仅靠补贴
人们常见的解释是,中国中央政府选定一些产业,给予数千亿美元的补贴、税收减免与低息贷款,并帮助企业窃取或模仿他国技术。这部分确实存在,但并未揭示全貌。中国成功不仅因为补贴某些产业,更因为它投资于“深层基础设施”——支撑创新与高效生产的底层物理系统与人才专业。
其中包括交通系统:中国在30年间建成的国家高速公路网是美国州际高速的两倍,高速铁路总长度超过世界其他国家总和;上海港的货物吞吐量有些年份甚至超过所有美国港口的总和。
更关键的是数字网络。起初,西方认为互联网会侵蚀专制政权,因为它打破了信息垄断。然而中国领导层得出相反结论:高质量的数据基础设施将加强政府对舆论与人口流动的监控,并大幅推动工业部门与科技生态。于是中国建立了一个快速覆盖全国人口的国内互联网,同时屏蔽境外内容。这一赌注获得成功:中国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占得先机,字节跳动、阿里巴巴、腾讯成为世界级创新者,华为成为全球5G设备领导者。而中国人几乎人手一部智能手机,中共依然牢牢掌控局面。
电力驱动未来
另一项核心基础设施是电网。过去25年,中国每年新增的发电量相当于整个英国的总供应量,如今中国的年发电量超过美国与欧盟总和。它建设了超高压输电线路和各类储能系统,使高铁和电动车的快速发展成为可能。
中国克服了电力作为主要能源的障碍——难以长距离输送、难以储存、难以推动交通。如今,中国正迈向全球第一个以电力为主的经济体。电力占全球能源使用比重约21%,美国22%,而中国已接近30%,仅次于日本,且增速最快。
这并非一个早有蓝图的计划,而是对工业区电力短缺等问题的技术性回应。但如今,快速电气化已成为战略核心:它推动产业创新,并赋予人工智能等高耗能产业竞争优势。
劳动力与“工艺知识”
中国最微妙的深层基础设施是其超过7,000万人的工业劳动力。凭借庞大的制造供应链,中国的厂长、工程师和工人积累了数十年的“工艺知识”——如何更好地制造东西、如何持续改进。这种知识带来了迭代创新、规模化生产,甚至催生整个新产业。
正是这种工艺知识,而非低廉劳力成本,使中国成为全球电子产品制造中心。再加上企业家的雄心,例如小米创办人雷军在2021年豪赌电动车,如今中国品牌在消费者眼中比特斯拉更具创新力。
相比之下,美国企业缺乏这样的基础。苹果在2014年曾考虑进军电动车,但因美国缺乏能源体系与制造能力,最终在2024年放弃。
模式的代价
然而,中国模式也带来挑战。国有企业占用资源、效率低下;对企业家的政治打压削弱了私营部门信心;无序补贴滋生贪腐,例如半导体行业的百亿资金被挪用,多名高层入狱。
补贴还导致产能过剩与价格战,企业利润微薄,难以加大研发投入。太阳能产业即是例子:虽然掌握供应链,但产品同质化严重、利润极低。服务业则因监管过严而缺乏增长动力,就业乏力、消费低迷。结果是中国经济陷入增速放缓、通缩压力增大的恶性循环。
但北京似乎愿意接受低增速与外部摩擦,因为核心目标是自给自足与技术进步,而非快速增长。
美国的应对
美国并未袖手旁观。川普政府开始加强出口管制,拜登政府延续并加码,特别是针对AI和半导体。但效果有限:华为、SMIC、DeepSeek等企业在制裁下反而更加自主。中国AI模型仅比美国领先者落后约半年,差距还在缩小。这反而激发了“中国版的史普尼克时刻”。
美国的产业政策(如《芯片法案》《通胀削减法案》)则成效有限。拜登的全国宽带与充电桩计划几乎没有落地。川普上任后更削减可再生能源补贴,推高关税,造成制造业投资停滞,甚至出现就业下降。
美国仍在软件、生物技术、AI和大学研究上保持优势,但川普削减科研经费、限制移民,使其创新生态面临风险。
回到基础
美国若要有效竞争,不能再低估中国。仅靠出口管制或关税不可能击垮中国。美国需要做的是强化自身的深层基础设施,包括更大的电力系统、更多储能与高压输电线路,并通过放宽监管、增加科研资金、恢复移民政策来重建工艺知识。
最重要的是,美国决策者必须明白,中国已将技术霸权视为首要政治任务。中国的补贴虽浪费严重,但副作用之下换来了未来产业的领先。若要竞争,美国也必须投入并接受犯错与浪费的代价。
中国模式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决策者在许多方面做对了,并给予企业成功的条件。它有问题,但依然有效。随着时间推移,如果美国不改变思路,中国的成功只会加速美国及其盟友的去工业化。
美国若要真正竞争,必须少花时间思考如何削弱对手,多花时间思考如何让自己成为更强大、更有活力的国家。
译者注:“史普尼克时刻”(Sputnik Moment)这个说法源自冷战时期的历史事件。
•背景: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史普尼克1号”(Sputnik 1)。
•震撼:美国原本认为自己在科技和军事上领先,但突然发现苏联率先进入太空,意味着其火箭与导弹技术可能领先一步。这让美国社会和政府深感震惊与危机。
•影响:这场冲击直接促使美国加大科研投入,推动成立NASA、发展导弹与航天计划、改革教育体系,最终在十多年后实现了登月。
因此,“史普尼克时刻”后来就成了一个比喻,指一个国家或社会因对手的重大突破而感到震惊,从而被迫快速加大投入、迎头赶上的危机意识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