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针对广泛议题的深度评论和多元观点。呈现挑战传统假设、引发深度思考的文章。


陈军:评许成钢“制度基因决定科技创新”

陈军:评许成钢“制度基因决定科技创新”

许成钢:为什么必须讨论突破性科技创新及其制度根源;为什么认清事实至关重要 在科技方面的革命性原创能力,在科学上引发革命性变化(例如许多获诺奖的工作造成的影响),在经济中引发“创造性破坏”,成为历次产业革命的驱动力。这些是所有最富裕国家的经济之所以发达的机制(例如过去的英国,今天的美国)。客观认识这种原创创新能力,是判断一个国家长期经济发展潜力的基础。 近代历史上,几乎所有革命性科技创新都产生于最发达国家,而这些国家无一不是民主资本主义制度。大量系统性研究和客观统计都支持这个事实。而其背后的原因是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依赖好的制度。 中国自己的经验亦印证了这一点。中共建政并加入苏联阵营后,中国长期与发达国家脱钩,导致在科技与经济上全面落后。直到改革开放与冷战结束,中国人才获得接触先进科技与制度的机会:数百万留学生和科研人员走向发达国家,同时吸引跨国公司与资本大量进入中国。很多有成就的科学家在国外取得突破性成果,并将他们的重大成果、经验与方法带回中国,推动了近年来中国科技的快速发展,不断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另外,很多优秀的企业在模仿发达国家的科技和管理的基础上,在扩大生产能力方面取得了很
By 陈军 22 min read
转彭博社专文:中国由工程师治理,而美国由太多律师治理

转彭博社专文:中国由工程师治理,而美国由太多律师治理

在他的新书中,王单(Dan Wang)认为,美国过于擅长制定规则,而更应向北京专注于技术创新的方式学习。 作者:Christopher Beam 2025年8月15日 当王单第一次听到川普总统把对美国贸易伙伴加征关税的日期称为“解放日”时,这个词引起了他的注意。他最近对我说:“‘解放’并不是一个很美国的词,它更像是一个中国的词。” 王单对此颇有体会。作为一家宏观研究公司的中国分析师,他曾多年钻研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讲话和官方文件,从术语中寻找深层含义。 他说,如今他在川普和习近平身上看到了相似之处:对领导人的盲目忠诚、对外国人的妖魔化,以及通过威胁移民和少数群体的社会地位来制造不安。“美国现在有一种‘没有好处的威权主义’,”他说。而所谓“好处”,在他看来,是指高铁、运转良好的城市、政治与经济的稳定。 在他的新书《Breakneck:中国对未来的工程化追求》中,王单主张,美国若想继续保持超级大国地位,就必须认真研究中国。但要学到正确的东西——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建设。 在书中,他指出,中美最大的区别在于:
By 陈军 9 min read
《外交事务》专文: 川普正在摧毁美国情报系统

《外交事务》专文: 川普正在摧毁美国情报系统

将情报政治化让危险的失败更有可能发生 作者:大卫·V·焦伊(David V. Gioe)与迈克尔·V·黑登(Michael V. Hayden) 大卫·V·焦伊是伦敦国王学院情报与国际安全的英国科学院全球教授,曾任美国中情局分析师和行动官员。 迈克尔·V·黑登是美国空军退役上将,曾任国家安全局局长(1999–2005)和中央情报局局长(2006–2009)。 2022年2月,在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动混乱的全面入侵前夕,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在一场电视转播的国家安全会议上怒斥他的对外情报首脑谢尔盖·纳雷什金:“说清楚点!”纳雷什金明显紧张。最终,在支吾地表达了支持承认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两个地区为“独立国家”之后——也就是普京想听的话——他被粗暴地喝令坐下,如同一个口试失败的学生。纳雷什金对于支持普京战争借口的犹豫,很可能源自缺乏可靠情报来支持所谓“特别军事行动”会将基辅重新纳入莫斯科的帝国版图。但他没有表达任何保留意见,而是选择了顺从和迎合。情报或许模糊不清,但违抗普京的代价非常明确。 普京深信乌克兰会迅速投降,
By 陈军 18 min read
让美国再次孤立:历史上罕见的自毁盟友政策

让美国再次孤立:历史上罕见的自毁盟友政策

《外交事务》2025年7月21日 作者为牛津大学国际历史荣休教授玛格丽特·麦克米兰(Margaret MacMillan) 亨利·基辛格曾将自己比作独自骑马进城、清理恶棍的西部牛仔。但这位曾担任美国国务卿与国家安全顾问的政治家,深知对待大国时不能单打独斗。他真正的偶像是奥地利外交家克莱门斯·冯·梅特涅,他曾在1815年促成了奥地利、英国、普鲁士、俄罗斯和若干小国的联手,击败了拿破仑。正如基辛格明白的那样,即便是孤胆英雄,也需要朋友。 但这一点似乎被美国总统川普完全忽视。自2025年1月再次就任总统以来,川普称美国最亲密的盟友为“骗子”和“占便宜的人”。他认为日本和其他亚洲贸易伙伴“被宠坏了”,而邻近的北美国家则被他指责为毒品和罪犯的来源。他在公开场合肆意贬低美国重要民主盟友的领导人,称他们是“过气人物”“软弱”甚至“不诚实”,同时却盛赞他眼中更好打交道的威权领导人,如匈牙利总统欧尔班·维克多(“伟大的领导人”)、萨尔瓦多总统布克莱(“伟大的朋友”)、朝鲜领导人金正恩(“聪明人”),以及——至少在最近之前——俄罗斯总统普京,曾被他称为“天才”
By 陈军 19 min read
彭博社专题评论: 川普抨击印度与俄罗斯关系,将莫迪逼入角落

彭博社专题评论: 川普抨击印度与俄罗斯关系,将莫迪逼入角落

周三下班前,印度大多数贸易官员正准备回家,突然他们的手机接连收到消息:川普宣布对印度征收25%的关税。 这一消息对那些数月来一直在努力推动美印贸易协议的印度官员而言,无异于晴天霹雳。许多人是接到记者电话才得知消息。官员们迅速召开紧急会议,起草声明,强调印度仍希望达成互利的贸易协议。 但川普的行动远未结束。他在首次发文中不仅抨击印度高额关税和其他“繁琐且令人反感”的贸易壁垒,还批评印度购买俄罗斯武器和能源。之后在对记者讲话时,他进一步指责印度加入了他称为“反美”的金砖国家(BRICS)。 尽管川普似乎还留有谈判余地,表示“你们会在本周末看到结果”,但就在美国时间午夜之后,他再次发文怒轰印度与俄罗斯的关系: “我不在乎印度和俄罗斯搞什么,”川普在周四凌晨发文说,“他们要是一起把自己那死气沉沉的经济搞垮,我一点也不在乎。我们跟印度做的生意非常少,他们的关税太高,是全世界最高之一。” 即使未来24小时内美印达成某种协议,川普的这一系列攻击也构成了美国近年来对抗中国的重要安全伙伴之一印度所遭遇的最强烈抨击。长期以来,印度通过维持与俄罗斯的友好关系,并以制衡中国共产党的地缘角色,成功回避
By 陈军 8 min read
评哈德逊研究所报告的荒诞主张

评哈德逊研究所报告的荒诞主张

我大致读了由哈德逊研究所发表余茂春先生作序的这份报告。 简而言之,这9篇文章中匿名与非匿名的作者对中国现状的理解,以及他们提出的当中国崩溃后,如何全面管控中国社会的种种方案——包括侵吞中国海外的资产、解除中国自卫能力等一系列主张,像一群执着于纸上谈兵,但意识形态老旧却又十分好战的文人,把讨论地缘政治搞成像写科幻小说般的魔幻、太不可思议了。 其中,章家敦早已不值得认真评论。他的《中国即将崩溃》一书,早已沦为当今评论界的笑柄。邀请他参与撰写这份报告,实在是自降格调。 下面我摘两段他的观点: “资产冻结 — 在CCP崩溃后的头48小时内,美国财政部应发布行政命令,冻结中国国有企业和主权财富基金在美国的所有资产,包括银行账户、房地产、投资组合和股权。估算涉及资产规模约3000亿美元,涵盖CNOOC、CIC、国家电网公司以及其他主要实体的持股。冻结过程需与司法部和国土安全部合作,确保符合《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IEEPA),并通知国际清算银行(BIS)以协调全球行动。冻结资产包括但不限于: • 德克萨斯州CNOOC的10个油气田,估值约200亿美元。 • 纽约曼哈顿CIC持有的5座商
By 陈军 9 min read
杰弗里·萨克斯:西方中心世界的终结与金砖国家的崛起

杰弗里·萨克斯:西方中心世界的终结与金砖国家的崛起

以下是Glenn Diesen与Jeffrey Sachs于2025年7月15日在YouTube播出的访谈节目“Jeffrey Sachs: End of the Western-Centric World & Rise of BRICS”的中文翻译。 Glenn Diesen: 大家好。今天我们邀请到杰弗里·萨克斯(Jeffrey Sachs)来讨论美国优先政策的重新定义,以及金砖国家(BRICS)的未来。欢迎再次做客我们的节目。 Jeffrey Sachs: 很高兴能再次与你对话,Glenn。 Glenn Diesen: 西方的经济主导地位多年来一直在下降,甚至可以说已经结束了。这意味着美国可以选择两条不同的道路。第一条是美国收缩其帝国,促成一个多极化体系,在这个体系中美国可能是一个平等中的佼佼者。这似乎是特朗普“美国优先”政策下的一种可能性。另一种选择是美国对抗所有其他权力中心,试图恢复其霸权。然而,这可能会导致一个反对美国的多极化体系的形成。然而,特朗普似乎已经转向了第二条道路——他现在显然将俄罗斯的战争视为自己的战争,当然还有对伊朗的攻击,
By 陈军 16 min read
没有敌人、非暴力抗争与言论自由——纪念刘晓波逝世八周年

没有敌人、非暴力抗争与言论自由——纪念刘晓波逝世八周年

今天是刘晓波逝世8周年。如果刘晓波还活着,今年该70岁了。  纪念刘晓波,我想谈三个问题。  1、关于“我没有敌人”  刘晓波说“我没有敌人”。这句话引起很大争议。有人说这句话是向专制者下跪、献媚,是懦弱是软骨头。这种批评是错误的。  首先需要提醒的是,并不是在2009年12月被审判时的《最后的陈述》里,刘晓波才讲出“我没有敌人”,早在20年前的1989年《六二绝食宣言》里,刘晓波就讲出“我没有敌人”了。  “我没有敌人”并非只是出自刘晓波一个人之口,还有不少中国的异议人士也说过同样的话。例如:  秦永敏,资深民运人士,人称“坐牢王”,是文革结束近五十年来已知坐牢时间最长的异议作家和政治犯。秦永敏说:“民主人权事业没有敌人,从七十年代从事民主人权活动以来,我们就坚持这种看法。”  著名的异议人士兼维权活动家郭飞雄也讲过“无敌人”。他说:“我们的手段是:“非暴力、无敌人、不流血”地扩张公民权利运动。”  八九民运参与者、自由作家刘水在2006年发表了一篇纪念六四17周年的文章,
By 胡平 5 min read
不再可能的对话——1989年5月18日的李鹏 写在六四—36周年前夕
Photo by NEOM / Unsplash

不再可能的对话——1989年5月18日的李鹏 写在六四—36周年前夕

本文的初衷 2019年7月24日,李鹏去世。作为1989年“六四”事件中最具象征意义的人物之一,他当年的死亡立即引发了针对他的定性式批评。在流传最广的一些社交媒体言论中,有人提出要为这位“刽子手”竖立跪像,与邓小平并列,作为象征性地羞辱与清算的手段。他的死亡,不是一场人生的终结,而是一道历史怨恨的触发器,他的名字也成为一种耻辱的记号,尤其在追溯有关六四历史的特定时刻。 正因为如此,重新审视这位历史人物,尤其从一个当年的、作为中国自1949年以来共产党在任总理绝无仅有的一次与抗议学生直接对话的视角,或许可以给我们带来另外一个观察和思考历史的角度。尤其是在所有纪念六四的人一致主张“拒绝遗忘,寻找真相”的语境中。 说实话过去几年每到六四前夕,我都会与胡平先生及少数愿意保持反思立场的朋友讨论和重温这段历史。我们常常问自己:这场运动究竟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其经验教训是否真正被我们吸收?遗憾的是,这样的反思常被视为“替中共开脱”的姿态。在某些民运阵营眼中,提出对六四应重新讨论,就是一种为共产党镇压开脱,就是背叛历史。每次我听到这类的评论,我都认为这些人在相当程度上误导了他们自己,也误导了公众舆
By 陈军 65 min read
民主如果搞不好经济,它很可能守护不了自己

民主如果搞不好经济,它很可能守护不了自己

特朗普上台以来,以一种近乎威权国家领导人的行事作风推动政策,不仅未能平息美国内部的撕裂与争议,反而让世界看到了一个混乱且不值得信任的美国。他对权力的个人化运用,对媒体与司法体系的攻击,加上对社会矛盾的有意激化,都严重伤害了美国作为民主国家的整体形象。而他的MAGA支持者与一部分观察人士则辩称,这正是特朗普要带美国回归“黄金时代”的手段——让美国再次成为自由与繁荣的灯塔。 这一现象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如果现代民主制度不能实现国家的经济繁荣、不能让多数人过上好日子,而似乎必须依赖威权手段来达成这些目标,那么,民主本身是否已经陷入某种功能上的失调? 在展开这个问题的分析前,我们常听到一种似是而非的观点:民主的主要使命是保障人的自由与基本权利,它的功能在于限制政府而非发展经济。这种说法在逻辑上似乎成立——毕竟民主制度的核心设计就是通过分权制衡、防止权力滥用、保障个体自由。然而,如果因此就断言民主与经济发展无关,或者说民主国家在制度上没有义务保障人民的物质生活质量,那不仅是对制度功能的错误理解,也很可能为威权主义的“制度反攻”提供了借口和土壤。 我们需要正视一个现实:自由不是抽象的,
By 邓聿文 7 min 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