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杰弗里·萨克斯:西方中心世界的终结与金砖国家的崛起 以下是Glenn Diesen与Jeffrey Sachs于2025年7月15日在YouTube播出的访谈节目“Jeffrey Sachs: End of the Western-Centric World & Rise of BRICS”的中文翻译。 Glenn Diesen: 大家好。今天我们邀请到杰弗里·萨克斯(Jeffrey Sachs)来讨论美国优先政策的重新定义,以及金砖国家(BRICS)的未来。欢迎再次做客我们的节目。 Jeffrey Sachs: 很高兴能再次与你对话,Glenn。 Glenn Diesen: 西方的经济主导地位多年来一直在下降,甚至可以说已经结束了。这意味着美国可以选择两条不同的道路。第一条是美国收缩其帝国,促成一个多极化体系,在这个体系中美国可能是一个平等中的佼佼者。这似乎是特朗普“美国优先”政策下的一种可能性。另一种选择是美国对抗所有其他权力中心,试图恢复其霸权。然而,这可能会导致一个反对美国的多极化体系的形成。然而,特朗普似乎已经转向了第二条道路——他现在显然将俄罗斯的战争视为自己的战争,当然还有对伊朗的攻击, By 陈军 • 16 min read
中东 《外交事务》专文:中东和平的最后机会:阿拉伯国家或许是阻止以伊战争的关键 Sanam Vakil “2025年6月12日,以色列发动了持续性的空袭行动,目标是伊朗的核设施、政权高层以及石油和天然气储备。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称此举旨在“削弱、摧毁并消除”伊朗潜在核武器化的威胁。伊朗则以弹道导弹回击,并宣布退出与美国的核谈判。自一年半前以伊展开间接对抗以来,阿拉伯国家一直担忧会被卷入战争。如今战火蔓延,导弹频繁越过整个海湾地区,周边国家不再问“是否”,而是“何时”会遭殃。 目前仍有一线机会避免全面战争。但随着华盛顿对外交的热情减退,地区国家必须挺身而出制止冲突。只有阿拉伯国家和土耳其同时与以色列、伊朗及美国保持良好关系,他们才有能力提出降级方案,推动由本地区主导的调解机制,在交战各方之间充当中介。虽然仍需美国的参与,但不能再依赖美国主导。 若阿拉伯国家与土耳其未能阻止战事,冲突将不可避免地蔓延至整个地区。他们将面临来自伊朗的基础设施打击,而民众也将陷入恐惧和不安之中。 夹在战火之间 长期以来,阿拉伯国家都将伊朗和以色列视为麻烦制造者。伊朗的意识形态扩张、核计划推进、对伊拉克、黎巴嫩、也门等代理武装的支持,以及对叙利亚前政权的扶持,一直使其成为周边国家的 By Lana • 8 min read
Photo by NEOM / Unsplash 观点 不再可能的对话——1989年5月18日的李鹏 写在六四—36周年前夕 本文的初衷 2019年7月24日,李鹏去世。作为1989年“六四”事件中最具象征意义的人物之一,他当年的死亡立即引发了针对他的定性式批评。在流传最广的一些社交媒体言论中,有人提出要为这位“刽子手”竖立跪像,与邓小平并列,作为象征性地羞辱与清算的手段。他的死亡,不是一场人生的终结,而是一道历史怨恨的触发器,他的名字也成为一种耻辱的记号,尤其在追溯有关六四历史的特定时刻。 正因为如此,重新审视这位历史人物,尤其从一个当年的、作为中国自1949年以来共产党在任总理绝无仅有的一次与抗议学生直接对话的视角,或许可以给我们带来另外一个观察和思考历史的角度。尤其是在所有纪念六四的人一致主张“拒绝遗忘,寻找真相”的语境中。 说实话过去几年每到六四前夕,我都会与胡平先生及少数愿意保持反思立场的朋友讨论和重温这段历史。我们常常问自己:这场运动究竟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其经验教训是否真正被我们吸收?遗憾的是,这样的反思常被视为“替中共开脱”的姿态。在某些民运阵营眼中,提出对六四应重新讨论,就是一种为共产党镇压开脱,就是背叛历史。每次我听到这类的评论,我都认为这些人在相当程度上误导了他们自己,也误导了公众舆 By 陈军 • 65 min read
Photo by Jonas Degener / Unsplash 专栏 遥远的死亡和眼前的血 早上起来就看到了以色列外交官在北京被刺的消息,我不想看细节,也不忍直视镜头。 昨天下午,我女儿回来的校车堵在了路上,因为有一位摩托车手出了车祸,死了。“虽然有很多救护车,但那位司机躺在路上,显然死了”。我女儿这样告诉我,很震惊的样子。 死亡对她是很具体的,血也很真实。凡离我们越近的死亡,越具体,跟你越亲近的,悲伤程度自然就更强烈,人类天性如此。 我常注意到,如果在一场电影中观看早期人类互相砍杀的镜头,或观赏今天好莱坞大规模制作的战争场面,我们看炮火中士兵和平民倒地死亡的场面,观众通常不会有太多的感觉。因为从小就习惯了,那是离我们非常遥远的死亡。至于那是罗马征战,还是二次世界大战带来的死亡,理由完全不重要。作为中国观众,也许和日本有关战争带来的死亡场面,观众才会有点情绪上的反应。 再来是我们在新闻事件上看到的死亡。比如,俄乌战场上传来的新闻或者死亡的视频镜头。对读者而言,这些死亡这时也不过就是数字。你站在哪一边,就会希望敌方死亡的人数越多越好。 我们习惯了死亡,习惯天天起床后听到的各种的死亡,只要那和我们自己的生活无关。比起今天下雨出门带伞会带来的麻烦,他人之死不算一件事。 By 陈军 • 6 min 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