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 时代周刊封面人物报道:意大利总理梅洛尼正在引领欧洲的方向 作者:Massimo Calabresi |2025年7月24日 2025年7月4日下午,意大利政府所在地罗马基吉宫,乔尔贾·梅洛尼总理正在大理石铺就的走廊里缓步而行。过去一个小时里,她用坦率直接的方式回答了关于她个人历史、掌权之路及执政表现的问题。当采访接近尾声时,她反而主动发问:“你是个诚实的人,”她用她称是从迈克尔·杰克逊的歌曲中学来的流利英语说,“我做的事情,会让你想起法西斯主义的某些方面吗?” 法西斯主义是梅洛尼难以摆脱的话题。她于2022年10月执政,所依托的政治运动正是由墨索里尼追随者创建的。意大利国内及欧洲舆论普遍担忧,她对“国家自豪感”和“西方文明”的强调,预示着意大利可能走向极右化。美国总统拜登曾将她的当选视为威权主义对全球民主的威胁之一。 但梅洛尼让批评者们大跌眼镜。在国内,她对一些激进承诺(如实施海上封锁阻止非法移民)的立场向中间靠拢;在国际舞台上,她更像是一位务实的保守主义者,而非右翼革命者。她拥抱欧盟、北约和乌克兰,试图孤立中国,同时也在川普总统第二任期伊始,积极调解美欧之间的紧张关系。她赢得了从拜登、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到美国副总统J.D.万斯等各 By 陈军 • 7 min read
爱泼斯坦档案 华尔街日报独家报道: 司法部在五月告知川普:他的名字出现在爱泼斯坦文件中 邦迪还在会议上告诉总统,司法部决定不再公开更多与爱泼斯坦有关的文件,因为其中包含儿童色情内容以及需要保护受害者 2025年7月23日下午3:08(美东时间) 记者:Sadie Gurman、Annie Linskey、Josh Dawsey、Alex Leary 今年早些时候,司法部长邦迪称司法部审阅了“一车”与杰弗里·爱泼斯坦相关的文件。据多位高级政府官员透露,这些文件中多次出现唐纳德·川普的名字。 在5月,邦迪与她的副手在白宫的一次会议中告知总统,他的名字出现在爱泼斯坦档案中。据称,川普被告知还有许多其他知名人物的名字也被提及。官员强调,名字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有任何不当行为。 官员表示,这次会议是例行简报,涵盖了多个议题,川普在文件中被提及并非会议的重点。 部分官员称,他们告诉总统,文件中包含了大量未经核实的传闻,涉及过去与爱泼斯坦有社交接触的许多人,包括川普。一位了解这些文件的官员称,文件中涉及的名字多达数百个。 他们还告诉川普,司法部高级官员不打算再公开更多与这名被定罪的性罪犯相关的文件,因为其中包含儿童色情材料及受害者的个人信息。川普在会议中表示,他会尊重司法部不再 By 陈军 • 8 min read
观点与评论 《外交事务》专文: 川普正在摧毁美国情报系统 将情报政治化让危险的失败更有可能发生 作者:大卫·V·焦伊(David V. Gioe)与迈克尔·V·黑登(Michael V. Hayden) 大卫·V·焦伊是伦敦国王学院情报与国际安全的英国科学院全球教授,曾任美国中情局分析师和行动官员。 迈克尔·V·黑登是美国空军退役上将,曾任国家安全局局长(1999–2005)和中央情报局局长(2006–2009)。 2022年2月,在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动混乱的全面入侵前夕,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在一场电视转播的国家安全会议上怒斥他的对外情报首脑谢尔盖·纳雷什金:“说清楚点!”纳雷什金明显紧张。最终,在支吾地表达了支持承认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两个地区为“独立国家”之后——也就是普京想听的话——他被粗暴地喝令坐下,如同一个口试失败的学生。纳雷什金对于支持普京战争借口的犹豫,很可能源自缺乏可靠情报来支持所谓“特别军事行动”会将基辅重新纳入莫斯科的帝国版图。但他没有表达任何保留意见,而是选择了顺从和迎合。情报或许模糊不清,但违抗普京的代价非常明确。 普京深信乌克兰会迅速投降, By 陈军 • 18 min read
观点与评论 让美国再次孤立:历史上罕见的自毁盟友政策 《外交事务》2025年7月21日 作者为牛津大学国际历史荣休教授玛格丽特·麦克米兰(Margaret MacMillan) 亨利·基辛格曾将自己比作独自骑马进城、清理恶棍的西部牛仔。但这位曾担任美国国务卿与国家安全顾问的政治家,深知对待大国时不能单打独斗。他真正的偶像是奥地利外交家克莱门斯·冯·梅特涅,他曾在1815年促成了奥地利、英国、普鲁士、俄罗斯和若干小国的联手,击败了拿破仑。正如基辛格明白的那样,即便是孤胆英雄,也需要朋友。 但这一点似乎被美国总统川普完全忽视。自2025年1月再次就任总统以来,川普称美国最亲密的盟友为“骗子”和“占便宜的人”。他认为日本和其他亚洲贸易伙伴“被宠坏了”,而邻近的北美国家则被他指责为毒品和罪犯的来源。他在公开场合肆意贬低美国重要民主盟友的领导人,称他们是“过气人物”“软弱”甚至“不诚实”,同时却盛赞他眼中更好打交道的威权领导人,如匈牙利总统欧尔班·维克多(“伟大的领导人”)、萨尔瓦多总统布克莱(“伟大的朋友”)、朝鲜领导人金正恩(“聪明人”),以及——至少在最近之前——俄罗斯总统普京,曾被他称为“天才” By 陈军 • 19 min read
美国 川普政府指示海外美国外交官不得对外国选举发表评论 作者:Humeyra Pamuk 2025年7月17日 根据路透社周四看到的一份内部备忘录,美国国务卿卢比奥已指示全球美国外交官不得对外国选举的公正性或诚信性发表评论,这标志着华盛顿在海外推动自由与公平选举的传统政策出现重大转变。 这份命令以国务院内部电报形式发出,日期为7月17日,已发送至所有美国驻外使馆。文件指出,除非存在“明确且迫切”的外交政策利益,国务院将不再从华盛顿发表与选举有关的声明或在社交媒体上发布评论。 “当适合对外国选举发表评论时,我们的信息应简短,聚焦于祝贺当选者,并在适当情况下提及双方的共同外交政策利益。” 该电报如此写道。该文件标注为“敏感”,但未列为机密。 “信息应避免评论选举过程的公正性或诚信性、合法性,或该国的民主价值观。” 文件进一步指出,与选举相关的公开信息应由国务卿本人或国务院发言人发表,禁止美国外交人员在未获得高层明确批准的情况下单独发表类似声明。 该电报援引了总统川普5月13日在利雅得发表的讲话,当时他批评“西方干预主义者”试图告诉中东国家如何治理自己的事务,并强调那已不再是华盛顿的责任,美国将转向建立伙伴关系。 “尽管美国将坚守自 By 陈军 • 3 min read
观点与评论 评哈德逊研究所报告的荒诞主张 我大致读了由哈德逊研究所发表余茂春先生作序的这份报告。 简而言之,这9篇文章中匿名与非匿名的作者对中国现状的理解,以及他们提出的当中国崩溃后,如何全面管控中国社会的种种方案——包括侵吞中国海外的资产、解除中国自卫能力等一系列主张,像一群执着于纸上谈兵,但意识形态老旧却又十分好战的文人,把讨论地缘政治搞成像写科幻小说般的魔幻、太不可思议了。 其中,章家敦早已不值得认真评论。他的《中国即将崩溃》一书,早已沦为当今评论界的笑柄。邀请他参与撰写这份报告,实在是自降格调。 下面我摘两段他的观点: “资产冻结 — 在CCP崩溃后的头48小时内,美国财政部应发布行政命令,冻结中国国有企业和主权财富基金在美国的所有资产,包括银行账户、房地产、投资组合和股权。估算涉及资产规模约3000亿美元,涵盖CNOOC、CIC、国家电网公司以及其他主要实体的持股。冻结过程需与司法部和国土安全部合作,确保符合《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IEEPA),并通知国际清算银行(BIS)以协调全球行动。冻结资产包括但不限于: • 德克萨斯州CNOOC的10个油气田,估值约200亿美元。 • 纽约曼哈顿CIC持有的5座商 By 陈军 • 9 min read
爱泼斯坦档案 杰弗里·爱泼斯坦的朋友们为他50岁生日送上猥亵信件,其中一封来自唐纳德·川普 推特今天有消息上说,川普致电华尔街日报主编,要求不要发表下面这篇有关爱泼斯坦案的专文,题目是:杰弗里·爱泼斯坦的朋友们为他50岁生日送上猥亵信件,其中一封来自唐纳德·川普。 这本皮革封面的纪念册由吉斯兰·马克斯韦尔编纂。总统称这封信“是伪造的”。 作者:卡蒂嘉·萨夫达 和 乔·帕拉佐洛 2025年7月17日 美国东部时间下午6:45 那是杰弗里·爱泼斯坦的50岁生日,吉斯兰·马克斯韦尔正准备一份特别的礼物以示庆祝。她向爱泼斯坦的家人与朋友求助,其中一位是唐纳德·川普。 根据《华尔街日报》审阅的文件,马克斯韦尔为2003年的生日纪念册收集了川普及数十位爱泼斯坦亲密人士的来信。 据知情人士透露,这本在爱泼斯坦2006年首次被捕前编制的皮革纪念册中的部分页面,曾被司法部早前调查爱泼斯坦与马克斯韦尔案的官员查阅。尚不清楚这些页面是否包含在川普政府近期的文件审查中。 川普与爱泼斯坦的过往关系正值敏感时刻。司法部的文件,也就是所谓的“爱泼斯坦档案”,以及其中涉及的内容与人员,成为席卷川普政府的政治风暴核心。周三,川普在愤怒地称这些档案是民主党制造的骗局之后,又对不愿放下此事的支持者发火 By 陈军 • 10 min read
世界 杰弗里·萨克斯:西方中心世界的终结与金砖国家的崛起 以下是Glenn Diesen与Jeffrey Sachs于2025年7月15日在YouTube播出的访谈节目“Jeffrey Sachs: End of the Western-Centric World & Rise of BRICS”的中文翻译。 Glenn Diesen: 大家好。今天我们邀请到杰弗里·萨克斯(Jeffrey Sachs)来讨论美国优先政策的重新定义,以及金砖国家(BRICS)的未来。欢迎再次做客我们的节目。 Jeffrey Sachs: 很高兴能再次与你对话,Glenn。 Glenn Diesen: 西方的经济主导地位多年来一直在下降,甚至可以说已经结束了。这意味着美国可以选择两条不同的道路。第一条是美国收缩其帝国,促成一个多极化体系,在这个体系中美国可能是一个平等中的佼佼者。这似乎是特朗普“美国优先”政策下的一种可能性。另一种选择是美国对抗所有其他权力中心,试图恢复其霸权。然而,这可能会导致一个反对美国的多极化体系的形成。然而,特朗普似乎已经转向了第二条道路——他现在显然将俄罗斯的战争视为自己的战争,当然还有对伊朗的攻击, By 陈军 • 16 min read
观点与评论 《外交事务》专文:中东和平的最后机会:阿拉伯国家或许是阻止以伊战争的关键 Sanam Vakil “2025年6月12日,以色列发动了持续性的空袭行动,目标是伊朗的核设施、政权高层以及石油和天然气储备。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称此举旨在“削弱、摧毁并消除”伊朗潜在核武器化的威胁。伊朗则以弹道导弹回击,并宣布退出与美国的核谈判。自一年半前以伊展开间接对抗以来,阿拉伯国家一直担忧会被卷入战争。如今战火蔓延,导弹频繁越过整个海湾地区,周边国家不再问“是否”,而是“何时”会遭殃。 目前仍有一线机会避免全面战争。但随着华盛顿对外交的热情减退,地区国家必须挺身而出制止冲突。只有阿拉伯国家和土耳其同时与以色列、伊朗及美国保持良好关系,他们才有能力提出降级方案,推动由本地区主导的调解机制,在交战各方之间充当中介。虽然仍需美国的参与,但不能再依赖美国主导。 若阿拉伯国家与土耳其未能阻止战事,冲突将不可避免地蔓延至整个地区。他们将面临来自伊朗的基础设施打击,而民众也将陷入恐惧和不安之中。 夹在战火之间 长期以来,阿拉伯国家都将伊朗和以色列视为麻烦制造者。伊朗的意识形态扩张、核计划推进、对伊拉克、黎巴嫩、也门等代理武装的支持,以及对叙利亚前政权的扶持,一直使其成为周边国家的 By Lana • 8 min read
Photo by NEOM / Unsplash 观点与评论 不再可能的对话——1989年5月18日的李鹏 写在六四—36周年前夕 本文的初衷 2019年7月24日,李鹏去世。作为1989年“六四”事件中最具象征意义的人物之一,他当年的死亡立即引发了针对他的定性式批评。在流传最广的一些社交媒体言论中,有人提出要为这位“刽子手”竖立跪像,与邓小平并列,作为象征性地羞辱与清算的手段。他的死亡,不是一场人生的终结,而是一道历史怨恨的触发器,他的名字也成为一种耻辱的记号,尤其在追溯有关六四历史的特定时刻。 正因为如此,重新审视这位历史人物,尤其从一个当年的、作为中国自1949年以来共产党在任总理绝无仅有的一次与抗议学生直接对话的视角,或许可以给我们带来另外一个观察和思考历史的角度。尤其是在所有纪念六四的人一致主张“拒绝遗忘,寻找真相”的语境中。 说实话过去几年每到六四前夕,我都会与胡平先生及少数愿意保持反思立场的朋友讨论和重温这段历史。我们常常问自己:这场运动究竟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其经验教训是否真正被我们吸收?遗憾的是,这样的反思常被视为“替中共开脱”的姿态。在某些民运阵营眼中,提出对六四应重新讨论,就是一种为共产党镇压开脱,就是背叛历史。每次我听到这类的评论,我都认为这些人在相当程度上误导了他们自己,也误导了公众舆 By 陈军 • 65 min read
Photo by Jonas Degener / Unsplash 观点与评论 遥远的死亡和眼前的血 早上起来就看到了以色列外交官在北京被刺的消息,我不想看细节,也不忍直视镜头。 昨天下午,我女儿回来的校车堵在了路上,因为有一位摩托车手出了车祸,死了。“虽然有很多救护车,但那位司机躺在路上,显然死了”。我女儿这样告诉我,很震惊的样子。 死亡对她是很具体的,血也很真实。凡离我们越近的死亡,越具体,跟你越亲近的,悲伤程度自然就更强烈,人类天性如此。 我常注意到,如果在一场电影中观看早期人类互相砍杀的镜头,或观赏今天好莱坞大规模制作的战争场面,我们看炮火中士兵和平民倒地死亡的场面,观众通常不会有太多的感觉。因为从小就习惯了,那是离我们非常遥远的死亡。至于那是罗马征战,还是二次世界大战带来的死亡,理由完全不重要。作为中国观众,也许和日本有关战争带来的死亡场面,观众才会有点情绪上的反应。 再来是我们在新闻事件上看到的死亡。比如,俄乌战场上传来的新闻或者死亡的视频镜头。对读者而言,这些死亡这时也不过就是数字。你站在哪一边,就会希望敌方死亡的人数越多越好。 我们习惯了死亡,习惯天天起床后听到的各种的死亡,只要那和我们自己的生活无关。比起今天下雨出门带伞会带来的麻烦,他人之死不算一件事。 By 陈军 • 6 min read